你的位置:尊龙人生就是傅app > 新闻动态 >
我家就在岸上住 | 烟火气中的醪糟味_龙门路_甘婆婆_父亲
发布日期:2025-07-07 02:40 点击次数:173
讲述人:
“甘婆婆”醪糟主理人 甘迪
清晨五点,上新街龙门路还浸在青灰色的薄雾里,我和父亲已经揭开了那口深褐色陶缸的木盖。一股温热醇厚的甜香瞬间涌出,弥漫在潮湿的空气中——那是我们守了三天三夜的糯米醪糟,恰好发酵到最动人的时刻。
如今,我和妹妹守着祖传的醪糟手艺,来到龙门路开店,希望让更多的年轻人知晓这门手艺。听婆婆说,以前的龙门路连着长江渡口,船只一靠岸,脚夫、小贩,哪个不是熟面孔?有时,婆婆在路口支一个小摊,竟成了来往行人的“能量站”,一碗碗滚烫的醪糟汤圆,带着醉人的暖甜,熨帖了无数清晨与寒夜。米酒香,成了街坊们生活里最踏实的背景味。
时代的潮水冲刷着河岸,高楼在远处拔地而起,大型商业体吸走了人流。我们的非遗技艺如同龙门路一样,成了一件褪色的旧衣裳,被遗忘在角落。到我父亲那一辈,外出打工的人多了,婆婆的醪糟摊子,也从不可或缺的日常,渐渐成了不合时宜的存在。
但尽管如此,我的父亲还是带着我们重复着祖辈的工序:选米、浸泡、蒸煮、拌曲、入缸、控温……一丝不苟。有亲戚劝我们关店,但父亲总是摆摆手:“这老缸,这老曲,离了这儿的水汽,味儿就不对了。”父亲依旧每日生起小灶,煮上几碗热腾腾的醪糟汤圆,腾腾热气固执地盘旋在冷清的街道,像一缕不肯散去的魂。那微弱的灶火,成了这条街心头最后一点温热的跳动。
展开剩余40%不知道转机始于哪一个深秋,政府大力推行城市更新,没落的龙门路又被记了起来。过江索道的引流,美食博主们的涌入,被弥漫的甜香所吸引。镜头记录下:古朴的木桌,粗瓷碗里白玉般的汤圆浮在琥珀色的醪糟汤中,热气氤氲。视频配文:“转角遇见时光的味道——甘婆婆的醪糟汤圆”。一夜之间,我们在网络上“甜”出了圈。
如今,人潮像开闸的河水涌了进来。举着手机、端着相机的年轻人挤满了龙门路,只为拍一张热气腾腾的“烟火气”。我们的小铺被围得水泄不通。
现在的龙门路被各式“网红”小店环绕。我还是守着那口深褐色的陶缸,在奶茶杯的碰击声和年轻游客的嬉闹声里,专注地搅动着缸中的醪糟。有人真心爱这口老味道,专程来尝我们的醪糟;更多人则举着手机,对着我舀汤圆、淋醪糟的动作拍个不停。喧嚣近在咫尺,手中长柄勺搅动甜酒的节奏却未曾改变。要问我如何看待这翻天覆地的热闹?我想用婆婆的那句话:“我家就在岸上住,守着这味儿。”
发布于:北京市
